back to news

女孩捐出一份脐带血12年后救下一小伙生命

发布时间 / 2014-02-26 / 8527

  陈凌云紧紧抱住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小妹妹徐则琳。

  一名期待早日受到捐助的小朋友,正透过自己双手围成的心形观看台上见面双方。


    陈凌云,24岁,安徽合肥人,2010年被诊断为白血病,家人瞒着病情,他慢慢猜出了自己得了“白血病”。徐则琳,12岁,广东湛江人,刚出生那会,母亲刘小琳帮她捐赠了脐带血。6月8日,在安徽省立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见面会上,陈凌云一把抱住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徐则琳。
希望
   陈凌云,一位普通的合肥男孩,面目清秀,带着小清新范儿。看到现在的他,大家很难想象三年前他那苍白、绝望的脸。带着父母的期盼,陈凌云早早外出闯荡生活,2010年8月,20岁出头的他在苏州打拼时病倒了。“贫血,浑身没有力气,晕眩感。”随后,陈凌云住进了医院,起初他并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虽然他们告诉我得的只是普通的病,可我看到了他们眼底的血丝,之后我发现身边的病友大都患的是白血病。”陈凌云家人隐瞒“白血病”是不想让他有心理负担,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家人已委托省立医院帮忙寻找可供配型的干细胞,这也是凌云能否生存下去的希望。
幸运
   陈凌云是幸运的,他基本上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合适的配型。“在我猜到自己得了白血病后,也就是半个月时间,我找到了配型。”黄彦,广东省脐血库工作人员,几天前她拨打了一个固定电话,寻找一个叫徐则琳的小姑娘。“什么,我女儿的脐带血救了一个人。”接电话的男子高兴地说,“当初幸好留的是单位的电话,不然你找不到我,手机早就换号了。”12年前,一个叫徐则琳的孩子出生了,母亲刘小琳捐赠了宝宝的脐带血。“那时候,想着不用也浪费了,就捐啦。”刘小琳没有想到,当时的一念之举,会在12年后,成为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小伙生存下去的希望。
相见
   6月8日,安徽省立医院一号楼四号会议室拉着一条横幅: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友联谊会。台下坐着100多位曾经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加上他们的家人,现场足足坐了200多人。“受捐者,你们知道自己的供体来自哪吗?你们流着一样的血,你们可以感应到对方吗?”主持人刚刚说完,陈凌云便快步走向右手位置,伸出双臂紧紧抱住徐则琳,“谢谢你,小妹妹,我早就想见你了。”“我是幸运的,只用了一个月就找到配型,我早就想见到给我重生的小妹妹,亲口表达自己的感谢。”昨天,陈凌云得偿所愿。
解疑
造血干细胞供受者有着同样的DNA?

   不久前放映的美剧“基本演绎法”中提到一个情节:警方根据现场留下的DNA样本找到了一个犯罪嫌疑人,之后发现他并无犯罪时间,随后警方在他家里找到了5年前捐赠干细胞的证书,根据这些线索,警方最终找到了真正的犯罪嫌疑人,而这个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曾因白血病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受者的DNA真有可能一样吗?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医生张旭晗说:“不可能。”“你说的是现代版的福尔摩斯吧,我也听说过,不过美剧中提到受供者DNA一致是不可能发生的。每个人的DNA肯定是唯一的,虽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会重建一个人的造血系统,但DNA内部的核酸不会改变。”
   “造血干细胞移植不考虑红细胞,因为红细胞只负责输氧的任务,更多考虑的则是捐献者与患者之间HLA(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型是否完全吻合。”
   “打个比方说吧,造血系统出现问题,就像是一个国家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联合国进行帮助,就相当于移植了造血干细胞,重建人体的免疫细胞,之后由双方共同管理,直至恢复人的造血系统。”
   “从目前研究来看,受捐者的血型会与供者血型一致,不过DNA却不会发生改变,就如同每个人的手都相似,可指纹却不一样。”张旭晗说。
现状
约65%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获新生

   “我们从1987年开展骨髓移植,至今已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496例,其中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45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约65%的患者重新获得新生。”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孙自敏称,这些白血病患者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恢复健康,重新步入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脐血移植是指利用新生婴儿脐带在被结扎后存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脐带血”进行的移植。虽然每个婴儿脐带中只有少量的血,但这些血液中含有大量的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之一。需注意的是,脐带血必须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短短几分钟内采集,也是宝宝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
   孙自敏告诉记者,国家批准了7家脐血库,公共库中全国一共才5万份脐血,量非常少。孙自敏呼吁安徽建立脐血库。“我们所有脐带血都是从其他血库配的,我们遗传有地域性,如果在安徽做脐血库的话,配型率会更高。”

采写:晨报记者徐韧松通讯员孙承伟



来源:江淮晨报


金沙总站6165登录入口

028-962593

Baidu
sogou